中國房地產已完成歷史使命?
蔡志忠
亞洲地產創辦人
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榮譽會長及常務顧問
香港東區工商業聯會首席會長
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體,在很多不同的商業範疇,皆十分依賴外來的投資和消費,比如金融股市、旅遊酒店、零售消費等,都不能缺少外資和遊客。近兩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各國經濟嚴重受創,香港閉關封城,也使經濟舉步維艱。惟有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完整的工業生產鏈,不但成功做到自給自足,而且製造大量產品輸出國外,既成就自己,也幫助他人。
中國政府擁有完善管理制度和執行力,一旦出台任何政策,各地方省市機構不但不會有異議,而且更會認真貫徹執行。近年來國際形勢有變,國與國之間缺乏互信,少了往來,中央政府改變策略,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其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對國外的外循環主要是保持對外開放政策,而國民對國內大循環措施的服從和遵守,成功激活了內地經濟。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功於40年前推行的改革開放,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富俗。其中土地財政政策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大城市興建高樓大廈,到吸引各地投資;再從地方城鎮完善基建交通,到廣納優秀人才,土地資源是庫房重大的稅收來源,為國家帶來了繁榮,也為民間帶來了財富。
做大香港塊餅 吸納海內外人才
如今,中國已是富有國家,產業多元化發展,除了世界領先的工業和製造業外,也在科技領域、金融服務等市場快速前進,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如今國庫的收入從各個途徑不斷增加,在「共同富裕」的奮鬥目標下,人民追求的是公平均富的社會,樓市似乎再沒有以前那麼重要,難道中國房地產已完成歷史使命?
從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顯示,到今天的確不再像以前那麼依賴房地產,今後或只容許在一個平穩的市場,讓樓價適當有序地上落,不可以升得太高影響民生。近期中國推出各項監管措施,包括監管房地產市場,規定地產商財政負擔不可超越「三條紅線」,也出手監管金融信貸、網絡遊戲、教育補習等等,顯示中央政府對市場調控的決心,相信未來各行各業,會是一個更加健康的市場。
香港實施資本主義制度,港府庫房收入向來比較單一,主要依靠金融及地產。面對大時代變遷,香港有沒有能力改變產業結構,減少或放棄地產業稅收?我認為短期內仍然做不到,面對現實吧,香港的出路,就是全方位擴大市場,也就是筆者長期強調的「做大香港塊餅」,除了大量興建房屋之外,大力提升香港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廣納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及優質投資移民等十分重要。關於如何吸引海內外人才,日前在媒體上,喜見特首林鄭月娥公開表示正在研究中,稍後會有公佈,甚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