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樓價令民怨超九七?
參考政府、大學及商業機構的樓價指數,我們發現二手物業樓價平均比九七稍高幾個巴仙而供樓利息更低逾一半。然而,回想十幾年前,市民對高樓價的怨氣遠不及今天。原因何在?
上流階梯中斷
筆者這裡談的不止於年輕人向上流的階梯,還包括小家庭上車及換樓的機會。以往,家庭收入較低的人,可以透過買入居屋、夾屋,經過物業升值、工作儲蓄及一定年期的供款,售出資助房屋,再買私樓,或者更大的已補價居屋,改善居住環境。九七年樓價高,但市民亦可以心存上流希望。然而,自從停建停售居屋、夾屋,市民要置業就必需透過儲蓄大筆首期買私樓,或付出一定金額的按揭保險,風險由買家承擔。加上薪金加幅追不上通漲及樓價升幅,儲蓄困難,令上流階梯消失。
買樓抗通漲風險增大
樓價升,表面上有樓一族可以受惠。然而,即使有自住物業的人,通漲同樣會蠶食儲蓄。低息環境令物價暴漲,經過金融海嘯,股票債券皆無法令人安心。以往,市民可以透過買樓收租,穩陣投資抗通漲,即使樓價上升至高位,以往怨氣仍集中在沒有自住物業的人。不過,自SSD 推行以來,買樓收租投資風險大增。SSD成功令一班投資者離場,但卻沒有阻止樓價升勢。結果,無樓的市民捱貴租,投資者資金沒有出路捱通漲,物業代理成交少難糊口,連帶相關行業如室內設計、裝修、律師行、銀行按揭等都受影響。怨氣或不滿之聲比九七年更廣泛。
要解釋原因仍有很多,唯篇幅所限,未能詳細解釋。樓市形成的怨氣非一朝一夕出現,乃多年內土地及房屋政策失誤導致,如何解決可參考筆者早前「下屆政府應做的事」一文,希望政府未來順利換屆,盡快糾正。
2012年4月20日
|